神经外科医生应用硬通道技术为患者施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罗志雄 摄
黄坚主任带领医生查房。罗志雄 摄
□记者 陈星星
通讯员 李跃波 陈天辉
脑是人体最大的神经中枢,号称人体“司令部”,有1000多亿个神经细胞分布其间。由于神经错综复杂,功能区交错重叠,脑部手术一贯被业界视为“难度很大”、“风险极高”。
面对如同蜘蛛网般纵横交错的神经和血管,要想把“网内”病变除掉,又不造成损坏,除了要有十分精细化的操作外,更要有勇于求索,敢担风险的魄力。在普宁华侨医院,便有这么一个迎难而上,不懈追求的医护团队,他们以精湛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单元化”治疗模式,为患者搭建起生命的“保护伞”;用艺术般的手法使顽症患者告别痛苦,走向新生,打造了本地区的“脑科生命线”。这个团队便是普宁华侨医院神经外科。
设备技术人才齐备
多项先进诊疗技术获突破
说起神经外科,这是一个被誉为“创造生命奇迹”的科室。多年来,该科先后抢救了大量脑外伤、脑溢血危重患者和脑肿瘤患者,使广大脑梗塞患者得到满意的控制和治疗。该科多次联合了上级著名医院神经外科知名专家,成功完成了多台高难度脑科手术,为危重患者驱走了病魔,给无数脑疾重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走进普宁华侨医院新住院大楼六楼,优雅的环境让记者耳目一新。这个集医疗、科研、教学等为一体的综合临床科室,配置了双人及单人套间病房,拥有开放床位80张,抢救病床4张。
亚低温治疗仪,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多功能颅内压监测仪,脑脊液体外引流装置……该科主任黄坚如数家珍般,把先进的医疗设备一一展现在记者面前,强大的硬件支撑为该科屡创生命奇迹打下了坚实基础。记者采访获悉,该院还配备了普宁市首个大型高压氧治疗中心,大大提高了该科治疗颅脑损伤及脑出血等疾病、减轻患者脑损伤后遗症的医疗水平。
近年来,该科在院领导的支持及黄坚主任的带领下,科内所有业务技术骨干团队成员均分赴多家省级以上医院进修深造,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与护理工作经验,并先后获得了多项普宁市科技进步奖、揭阳市科技进步奖,且多个科研项目立项研究正在进行中。目前,该科在诊治颅脑外科各类疑难病症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专科水平和医疗实力在本地区享有较高声誉。
据了解,目前该科除了可常规开展脑部疾病治疗外,近年来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颅内血管畸形及动脉瘤介入手术、脑膜瘤显微切除术等先进诊疗技术上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大大降低了相关疾病的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成功挽救了一大批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
为脑出血治疗开辟新途径
据了解,近年来该科已成功救治了众多颅内血肿患者,今年又积极开展了新技术新项目——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该科应用硬通道技术行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室内积血)微创穿刺清除术,大大改善了脑出血的治疗现状,显著减少了该类疾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为脑出血的治疗成功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前不久,76岁的钟老太不慎在家中跌倒,正好撞到头部,随后持续了半个多月的头晕、左上肢乏力给钟老太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见病情有进一步恶化的苗头,钟老太在家属陪同下来到了普宁华侨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经头颅MRI检查发现,钟老太右额颞顶硬膜下有一血肿。在头颅MRI显示下清晰可见血肿量大,占位效应明显,而这正是导致钟老太左上肢持续乏力的原因。
明确了病因,该科医护团队随即确定了手术方案并立即进行了完善的术前准备。由于钟老太不适合搬动,该科医生在病床边为钟老太施行了硬膜下血肿微创穿刺外引流术。只见医生刺点精准,引流出暗褐色血性液约50ml,术后仅留下一个不起眼的小孔,创伤极小。复查头颅CT可见钟老太右额颞顶硬膜下血肿明显减少,脑复张情况良好,头晕、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左上肢肌力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据介绍,该技术不但先后获得过普宁市科技进步奖、揭阳市科技进步奖,还被原卫生部科技教育司批准列为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之一。黄坚表示,该技术清除血肿安全、可靠、无盲区、无附加损伤,效果显著,在治疗上突破了对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的限制,是目前治疗颅内血肿特别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一种理想方法。
动脉血管造影+栓塞术
提高脑动脉瘤抢救成功率
脑动脉瘤,了解的人不多,却极其凶险。随着该院DSA及介入手术治疗的开展,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目前,该科已成功开展了多例脑动脉血管造影+栓塞术,挽救了许多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生命。
今年6月11日,66岁的纪阿姨反复呕吐1个多小时便突然不省人事,被紧急送到普宁华侨医院就诊,头颅CT检查提示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情况危急,收住神经外科后,医生立即为其进行脑血管DSA检查,结果显示,纪阿姨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长了一个动脉瘤,一旦破裂,十分凶险。
明确诊断后,该科立即为纪阿姨开通绿色通道,急送介入室进行脑动脉瘤栓塞术。术中,医生选用微导管进入动脉瘤成功植入了10个弹簧圈及1枚动脉支架,将右侧动脉瘤紧紧填塞,成功解除了这颗随时可能“爆炸”的“不定时炸弹”。
据黄坚介绍,以往治疗脑动脉瘤唯有“开颅”,找到动脉瘤后再进行栓塞剂填充等治疗,对患者创伤极大。如今,DSA介入手术只需从患者的大腿根部进行穿刺,导入一根微导管,在DSA机器指引下,医生将导管通过人体血管送达患者脑部血管,进行栓塞剂填充等治疗,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也快。
黄坚表示,介入手术有严格的技术要求。硬件上,医院必须具有微导管、DSA机器等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和材料;同时,只有具备介入手术资质的医院、医生才可以完成这个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