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宝凤 通讯员 方卓卓
近期,普宁华侨医院骨科(外七区)先后迎来了两位“90后”患者,这可不是指20来岁的年轻人,而都是近百岁的高龄骨折老人。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他们都挺过了手术关。一位不久前已出院,另一位老人目前恢复状况良好。
黄华扬教授(左二)与许喜林副主任医师(左一)了解黄婆婆的术后恢复情况。方卓卓 摄
据了解,老年人髋部骨折后,死亡率高达40%,5年存活率只有20%.因此,有人将老年人髋骨骨折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部分老年人在发生髋骨骨折后,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只能长期卧床。
1月15日,家住池尾的95岁老人黄婆婆不慎在家中跌倒,当即感觉左髋部疼痛剧烈,伴有活动障碍,不能站立走路。闻讯赶来的家人把她急送至该院就诊,X线检查发现老人左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及左股颈骨折,伤情严重。
黄婆婆的手术由该院骨科医学顾问黄华扬教授和外七区负责人许喜林副主任医师主刀。老人曾因脑梗塞多次到该院住院,遗留有左侧肢体乏力等后遗症,医生在帮老人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还经常到病床边,缓解老人紧张情绪。在医护人员的耐心疏导下,黄婆婆心情很好,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控制得不错。
由于黄婆婆年事过高,她家人担心手术治疗存在极大风险,但如果采用保守治疗,老人需长期卧床牵引,无法使骨折满意复位,且可能再也无法站立,生活质量将明显下降。长期卧床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非常高,还容易引起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对老人身体精心调理,组织了骨科、麻醉科、心内科等医护人员进行病例讨论,排除各项手术禁忌,征得患方理解和同意,黄教授最终决定为黄婆婆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
1月18日,手术如期进行,手术很成功。术后一周,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帮助下,黄婆婆开始借助助行器下地行走。黄婆婆自从能下地活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查房时,黄婆婆的家人告诉黄教授,老人胃口不错,还总是催着问是否该活动了。
近日,黄华扬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骨折并发症导致死亡的几率,远远高于手术致死的风险。因此,选择了合适的治疗方案,重新下地走路,对于近百岁的老人将不再遥不可及。”
黄华扬教授提醒,当意外发生后,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在现代医学技术条件下,“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不再可怕。(转载自《揭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