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华侨医院内六科主任林昱为患者行内镜手术。罗志雄 摄
消化内科主任林昱带领科室医生查房。罗志雄 摄
□记者 李蓉姿
通讯员 李跃波 陈天辉
消化道是发病率较高的部位。它从口腔开始,经过喉咙、食道、胃、小肠、大肠到肛门为止,并且包括了肝脏、胆囊、胰脏等脏器。复杂的消化系统,掌控营养素的吸收、维持生命的运转,有如齿轮般相互运作配合。
在这个奇妙的人体构造集合里,消化道就如生命的“供给线”,没有了它,生命将难以延续。擅长消化道出血诊疗、消化性溃疡抗复发、胃肠肿瘤早期诊治、胃肠道肿瘤的化疗及内科综合治疗等疑难、危重病诊治和抢救的普宁华侨医院消化道内科,成立仅一年多,共收治病人1800多例,门诊病人20000多例,常规内镜检查(包括胃镜、结肠镜检查)10000多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前,记者来到该科采访,深入了解这神秘的生命供给系统。
先进诊疗平台提供有力保障
走进位于普宁华侨医院新住院大楼四楼的消化内科病区,只见宽敞明亮的病区整洁优雅,布局合理,分别配置有VIP式病房3套间,床位80张,其中,抢救病床6张。
“我们科室于2014年4月设立,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目前承担着医院门诊、病房和消化内镜的诊疗任务。”该科负责人林昱主任对记者介绍道。虽然才短短的1年,但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科室发展迅猛,并已成为医院的重点科室,无论是设备的引进、人才的构建,堪称本地区同行先列。
据介绍,目前,该科已引进了世界高端日本富士能4400、奥林巴斯V70型电子胃肠镜系统、高频电治疗仪、心电监护仪、微量泵注射仪和内镜治疗各种附件以及全数字血管造影设备(DSA)、64排螺旋CT、红杉树彩超、动态血压检测仪等一批先进的医疗专科设备。同时,该科还构建了一支合理的人才梯队,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主管护师2人、护士11人,科室全部医师均为本科以上大学毕业。
值得一提的是,该科十分注重营造学术氛围,不断以 “走出去”方式,要求科室医护人员学习国际、国内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鼓励积极参与学术科研工作,1年来,该科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获省市奖励,并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配套齐全的就诊环境、先进的专科设备、合理的人才梯队为该科成功开展各项诊疗技术、治愈众多消化道疾病重难症患者提供有力的保障。
支架置放术
提高食管癌晚期患者生活质量
江先生是一名食管癌晚期患者,此前,曾进行多次化疗,病情虽得到控制,但进食困难,喝水、吃饭出现呛咳。对此,在家属的陪伴下,患者先后到广州等地多家医院均治疗未果,在万念俱灰之际来到普宁华侨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当时,我们为患者做检查,发现食管癌已把患者食管腔堵塞,内镜无法通过,在肿瘤中央出现食管气管瘘,所有食物经瘘口进入气管和肺部,并发吸入性肺炎。”该科林昱主任对记者说。
由于患者身体衰竭,病情危急,在林昱主任带领下,该科当机立断,在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后,立刻运用超细内镜引导下留置导丝,在内镜下经导丝开展食管支架置放术及食管气管瘘封堵术,手术取得成功,第二天,患者便可进食半流质食物,并未出现呛咳现象。最后,经过1周治疗复查,患者肺部感染症状消失,身体恢复良好并很快出院。
介入技术治愈消化道出血
42岁的陈先生反复排黑便,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他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症状不但未见好转,身体状况还每况愈下,面色越来越苍白。之后,转入该科,该科医务人员通过对患者开展急诊胃镜检查发现,患者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未见活动性出血。随即,对患者进行埃索美拉唑、生长抑素静脉泵注等治疗,然而患者血红蛋白始终没回升,反而进一步下降,生命危在旦夕。
在这紧要关头,该科连忙请介入科大夫协助,在全数字血管造影设备(DSA)下对患者开展腹腔动脉造影及肠系膜动脉栓塞术,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3天后,患者痊愈出院。据悉,该介入技术治疗术,不仅见效快,而且节省患者费用,遥遥领先当时省内同行业水平。
抢救重症胰腺炎更胜一筹
80岁的陈伯,腹部反复疼痛有2天之久,并出现血清肌酐,心肌酶均明显升高,多器官功能损伤等症状,在家人的陪伴下,连忙到该科就诊。
面对年事已高的患者,该科在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前列地尔加低分子肝素对其进行治疗,在科室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陈伯很快康复,并于1周后痊愈出院。
该科在半月前对患者随访发现,患者已跟往常一样能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患者家属对此赞不绝口。“重症胰腺炎是一个病情急,且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在医学界一直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此次成功挽救高龄患者生命, 不仅为科室积累了良好的临床治疗经验,也标志着该科的医疗技术实现质的飞跃。”林昱接受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