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主任陈利标带领医生查房。
每天进行严谨、规范的晨交班成为小儿内科的一种好传统。
□记者 陈星星 通讯员 李跃波
“孩子闹、大人躁、就诊环境乱糟糟”是许多医院儿科的真实写照。在医院,儿科是个很辛苦的专业,患儿家长对儿科医护人员期望很高,要求护士输液抽血要“一针见血”、医生治病要“一药见效”,加上患儿不能准确陈述病情,被业内戏称为“哑科”。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医护人员必须有过硬的技术,良好的医德,更多的爱心、耐心、热心、细心及同情心。
普宁华侨医院就建立了这样一个团队——小儿内科医护团队,他们在陈利标主任的带领下,以高超的医术、真诚的服务,无微不至呵护每一个患儿的健康,为生病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治疗和服务,倾注母爱情怀。
人才设备齐全,为高效诊治提供有力保证
普宁华侨医院小儿内科成立于1992年,开设床位80张,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在潮汕地区享有较高知名度,部分临床诊疗技术及科研项目处于本地区领先地位。该科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7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6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4人,护士9人。
该科配置有中心供氧系统、负压吸引和局部中央空调系统。近年来,该院高投入配置多功能监护仪5台、微量输注泵40台,脉搏氧饱和度仪1台、德尔格呼吸机2台、纽邦CPAP无创呼吸机、床边X光机、血糖仪等先进仪器。专科还将增配电子内镜主机、各种电子内镜,配备胶囊内镜及生物电阻抗检测系统,荧光定量PCR扩增仪,肺功能仪,纤维支气管镜等设备,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
该科担负着本地区危重患儿生命支持的任务,可救治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危重患儿。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上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儿童消化道危重及疑难病例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消化道出血、黄疸待查、腹痛待查、肝脾肿大待查、慢性腹泻合并营养不良等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治水平。尤其对有基础疾病合并病毒感染,多脏器功能损害的危重症救治,疗效显著。
2013年10月,12岁的小林因“烦渴、多饮、消瘦1月,昏迷3小时”入院。入院后医生快速诊断出小林发生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病非常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经快速扩容、应用胰岛素、对症支持治疗,小林住院10天后终于康复出院,并按医嘱科学规范应用胰岛素治疗,现仍定期随访,病情恢复良好。
而每年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患儿人数倍增,且有些重症患儿出现了脑炎、心肌炎、心衰等情况,小儿内科的医护团队总是从容应对。去年6月,13岁的小顾因“发热、呕吐3天,抽搐2小时”入院。入院诊断为乙型脑炎、中枢性呼吸衰竭,接诊医生当即为其进行机械通气、止痉、抗病毒、补液、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小顾顺利撤机,第3周治愈出院,未见明显后遗症。
陈利标主任告诉记者,儿科工作是琐碎的,儿科的医护人员像保姆一样,为生病的孩子提供优质服务。为让家长们放心,儿科的医护人员把每个生病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争取给每个患儿最好的治疗和服务。
任劳任怨,为救患儿不怕吃苦
为抢救生命垂危的孩子,该科医生护士们经常连续几天几夜工作在病房,只要病人需要,就立即奔赴病房,马上投入紧张的抢救中,累得精疲力竭更是家常便饭。每当看到一个个新入院的患儿和家长焦急期盼的目光,该科医护人员都会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使许多生命垂危的孩子转危为安,赢得了家长及患儿的信赖和赞誉。尽管嗓子哑了,腿肿了,人瘦了,但没有一句怨言,而且每个人表现都很出色,用实际行动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据陈利标主任介绍,给小孩打针就是一门技术,小孩子好动,血管又不好找,太小的孩子只能从头部施针。为人父母的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小的时候遇到生病打针,若一次没打准要重新施针的话,做父母的都会心疼。为此,儿科的护士们苦练扎针技术,有的甚至以身试针。现在,大家基本都做到了“一针见血”。
陈主任说,儿科工作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心理压力大。患儿家长对儿科医护人员期望很高,要求护士输液抽血要“一针见血”、医生治病要“一药见效”。可有的孩子血管太细或哭闹不配合,一次扎针没有成功,部分不理解的家长就恶语相讥甚至动手打人,这无形中给护士们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二是劳动强度高。一个儿科患者带来的工作量,相当于2个成人患者。儿科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很高,平均住院日很短,每天出入院患儿多,由于诊疗、护理、沟通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劳动强度远高于成人科室。
倾注爱心,全力以赴助患儿康复
治病难,给不会说话的婴儿治病更难,而小儿内科的医护人员整天面对的就是孩子。患儿拉屎拉尿,医护人员从不嫌脏,全力救治。每当看到患儿康复出院,他们总是无比高兴。“既然选择从医,那就是要和人的生命打交道,尤其是儿科,小孩子的生命很脆弱,这就要求医生要十分认真,而且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陈利标告诉记者。
而在给患儿带来康复的背后,是一份份艰辛。儿科病区面积宽、病人多,陈利标主任每天早上坚持提前半小时到病房查看所有的危重患儿;中午不回家,就在值班室休息,只要听到小孩异常的哭声和抢救病人的声音,就会立即起身指导抢救;晚上下班回家,手机总是开着,不论多晚,只要听到电话呼叫,就立即赶到医院进行抢救,一有危重病例,晚上陈主任就在办公室守着,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俗话说:“金眼科,银外科,不好不坏是内科,累死累活妇产科,出力不讨好是儿科”,正是在这出力不讨好的岗位上,陈利标主任带领儿科医护团队,兢兢业业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据统计,该科每年收治患儿3500人次以上,治愈好转率96.8%.在陈利标的带领下,普宁华侨医院小儿内科医疗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照片均由 罗志雄 摄